
校园闻一多诗人石雕
闻一多(1899年11月24日—1946年7月15日),本名闻家骅,字友三,1899年11月24日生于湖北浠水县巴河镇,中国现代诗人、学者、民盟盟员、民主战士 。 1905年,进入绵葛轩小学读书。1912年,考入北京清华学校乙班。1914年6月,论文《名誉谈》发表。1919年2月,成为《清华学报》编辑。1920年,编成诗集《古瓦集》《真我集》。1923年3月16日,长诗《园内》写定;9月,出版第一本新诗集《红烛》。
1924年6月,毕业于科罗拉多大学。1925年1月上旬,参与发起“中华戏剧改进社”;7月,诗《七子之歌》发表;9月,被聘为北京美术专门学校筹备专员。1927年2月,担任武汉国民革命军政治部艺术股长。1928年1月,诗集《死水》出版。1932年8月,任清华大学国文系教授。1936年1月,论文《离骚解诂》发表。1943年,组织十一学会。1945年3月,联名发表昆明文化界《关于挽救当前危局的主张》 。1946年7月15日,在悼念李公朴的大会上,斥责国民党暗杀李公朴的罪行,下午,被国民党特务暗杀。 2009年闻一多被评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
校园铜雕在校园当中非常多见的,校园文化雕塑不仅仅美观,还具有非常好的积极意义,成为校园当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校园雕塑是很受的。校园铜雕大都运用抽象与象征、隐喻和悖论的手法表现,特别是我国的校园雕塑,一般具有纪念性、象征性、激励性、装饰性等特点,突出思想审美、重视德育潜化,或着重表现人类的智慧和对真善美永恒的追求。校园铜雕与所有的校园物质景观一样,积淀着历史、传统、文化和社会的价值,蕴含有巨大的潜在教育意义。校园雕塑通过被解读,不仅使学生掌握一定群体的环境知觉,同时从雕塑作品中领会特定文化的设计思想、态度、情感和价值观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校园铜雕不仅仅可以丰富校园文化生活,还是校园文化的载体,反应了一个学校的精神文化水平和道德素质要求。所以校园雕塑的选择与摆放也是非常关键的。校园铜雕是校园文化生活当中非常多见的人物铜雕工艺品之一,校园铜雕和一般的校园文化雕塑一样,积淀着历史、传统、文化和社会价值,代表着巨大的教育意义。校园铜雕设计大多数运用抽象与象征、隐喻和悖论的手法表现表现出思想审美、重视德育潜化,或着重表现人类的智慧和对真善美永恒的追求。校园景观铜雕是物质化了的精神载体,它是校园文化的载体,反应了一个学校的精神文化水平和道德素质要求。校园主题铜雕摆放位置也是有讲究的,校园铜雕摆放位置需要和周围的环境结合在一起,同时校园铜雕作用需要加入中国传统元素在里面,产生共鸣,同时对道德理想、道德建构产生向往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