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号脉的古代中医铜雕
脉诊,即切脉,俗称“号脉”,也称探脉。切脉诊病,由来已久。司马迁在《史记》中就记载了医家诊脉治病的内容,而1973年在湖南长沙马王堆汉(西汉)墓中出土的简帛医书中,已有“脉法”的内容。我国第一部脉学专著——《脉经》产生于晋朝,其中的诊脉方法和理论已相当完备。脉象是脉动应指的形象。脉象的产生与心脏的波动,心气的盛衰,脉道的通利和气血的盈亏直接相关。所以,心、脉是形成脉象的主要脏器。气血是形成脉象的物质基础。同时,血液循行脉道之中,流布全身,运行不息,除心脏的主导作用外,还必须有各脏器的协调配合:肺朝百脉,肺气敷布,血液方能布散;脾统血,为气血生化之源,血液靠脾气的充养和统摄得以运行;肝藏血,主疏泄以调节血量;肾藏精,精能生血,又能化气,肾气为各脏腑组织功能活动的原动力。故能反映全身脏腑、气血、阴阳的综合信息。当脏腑、气血发生病变后,必然从脉搏上表现出来,呈现病理脉象,成为诊断疾病的重要依据。
人物铜雕在中国具有悠久的历史,河北人物铜雕,且并不因时代和社会及国家的更迭而中断。中国春秋战国人物铜雕开始出现,现代人物铜雕,继商、西周之后进一步繁荣与发展。人物铜雕在西方国家历史也很悠久。从古希腊、罗马到中世纪、文艺复兴及17、18、19世纪,步行街人物铜雕,直到20世纪,几乎遍及各国的大小城市,园林人物铜雕,成为城市建设及其文化的重要组成。在中国铸成12个各重24万斤的大铜人,排列在殿前,但并不似西方那样自觉将其作为城市的组成部分。在以后的漫长岁月中,也未出现类似西方的人物铜雕。直到20世纪上半叶才在一些经济、文化比较发达的城市,如上海、天津、成都、广州、重庆等地建立了一些真正意义上的人物铜雕。当今,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注意提升自己的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多的人的欣赏水平开始向艺术方向发展。
人物铜雕是反映社会生活、表达艺术家的审美感受、审美情感、审美理想的艺术。由于人物铜雕作品不仅具备较高的观赏价值,同时对于城市的文化起到传承的作用,为此需要根据城市的文化底蕴与人物的历史背景选择适合的材质进行生产,对于城市铜雕而言,通常采用青铜作为主要生产原材料,不仅能够保障人物铜雕经受环境的侵袭,同时延长人物铜雕的存在寿命,展现城市代表应该具备的魅力。由于中国人物铜雕起源于工艺美术,因此大部分人物铜雕作品具有很强的装饰性和实用性。人物铜雕的历史性,不同时期的人物铜雕展现着人们的价值观和人生观,这里面也蕴含着人们对生命极大的热情。人物铜雕的人文性是,每个国家都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而且他的历史背景和经济文化,等各方面决定了国家特有的文化氛围,国家的文化氛围在某些程度上决定了其人物铜雕的基本状况;人物铜雕的时代性,每个铜雕的特点都与当时的时代特点,相结合,和当时的经济文化、宗教信仰,都是分不开的。铜雕艺术就是以其独特的艺术形式,展现了不同时代的风貌与格调。铜雕风格的演变与丰富同时也是时代演变的产物。人物铜雕的象征性,每个国家都有其自身的文化与历史背景,人物铜雕则是以其铜雕的内容和形式,体现了其所在国家及所在环境的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