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步行街民俗吹糖人铜雕
吹糖人是旧时北京的一个行业,北京话为“吹糖人儿”,中国民间手工艺品之一。小贩们肩挑挑子走街串巷,挑子一头是一个带架的长方柜,柜子下面有一个半圆形开口木圆笼,里面有一个小炭炉,炉上的一个大勺里放满了糖稀(是麦芽糖溶化所得)。 据传,吹糖人儿祖师爷是明朝宰相刘伯温。木架分为两层,每层都有很多小插孔,为的是插放糖人。这玩意儿好看、好玩,玩完后还能吃,一般孩子都喜欢,见着就走不动了,不是缠着大人要买,就是跑回家去要钱,实在没钱的也不肯离去,眼巴巴地盯着这些糖人。有的小孩图快,就付钱买一个现成的;有的则指定形状要求现做。这时,小贩就用小铲取一点热糖稀,放在沾满滑石粉的手上揉搓,然后用嘴衔一端,待吹起泡后,迅速放在涂有滑石粉的木模内,用力一吹,稍过一会儿,打开木模,所要的糖人就吹好了。再用苇杆一头沾点糖稀贴在糖人上,就大功告成了。糖人有各种形状,什么小鹿、金鱼、耗子、灯笼等,最惹孩子喜爱的是孙猴。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由五十六个民族组成,每个民族都有其特有的民俗文化,我们也可以通过这些民俗铜雕塑,来了解各个民族的传统文化,也反映了民族老百姓的生活常态。扭秧歌,是我国北方民间喜闻乐见、具有代表性的一种舞蹈,是我国第一批进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项目之一。它的前身是农民在插秧时的一种歌咏活动,起源于农业生产劳动。每年春耕时,农家的妇女儿童数以十计,一起到田里插秧,一人敲起了大鼓,鼓声一响,“群歌竞作,弥日不绝”,称之为“秧歌”。秧歌是具有代表性的一种民间舞蹈形式。主要流行于我国北方地区。但因流传地区不同,又有陕北秧歌、晋北秧歌、东北秧歌、河南秧歌、河北秧歌、山东胶州秧歌和鼓子秧歌等。逢年过节,城乡都组织秧歌队,村邻之间还扭起秧歌互相访拜,比歌赛舞,热闹非凡。扭秧歌的表演形式,主要分“过街”、“踩圈”和“开轱辘”三部分。“过街”是行进打场子,以轻盈抒缓的舞蹈见长;“踩圈”为定场表演,以热烈欢快情绪取胜;“开轱辘”则是演唱民间小戏、表演小品。唱为主、舞为伴,表演时有群有双,有说有唱。春节期间的秧歌气势宏大,成大规模,一般前有彩车,主要宣传一个县或者一个单位的工作成绩等,把安塞腰鼓、陕北唢呐、各类鼓等都列入陕北秧歌,排练成整整齐齐的方正以及根据当年的情况装扮一些吉祥物、幸运物等。内容丰富、形式多样。
民俗铜雕塑指的是民间文化,是指一个民族或一个社会群体在长期的生产实践和社会生活中逐渐形成并世代相传、较为稳定的文化事项,可以简单概括为民间流行的风尚、习俗。中国传统文化具有着博大精深、兼容并包的特点,具有着非常重要的社会价值。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标识,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皇冠上的明珠,是中国人思想和精神的内核与精髓,对中华民族和中华文化都带有根本性、基因性意义,体现着中华文明的高度和深度。应该说,在博大精深的优秀传统文化中,精准概括或提炼出这样的精神标识并不容易。但我们或许可以选择一些既活在当下为人熟知,又源自原典带有本元意义的范畴或命题,做一些初步的探讨,为进一步确立确定的精神标识提供一些启发。将传统文化教育与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结合起来,促进社会主义文化的大发展和大繁荣。中华民族一直都是一个自强不息的民族,一个有着强烈的民族自尊心、自豪感的民族,一个追求厚德载物精神的伟大民族,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神生生不息、薪火相传,让我们在传承中华民族力量的过程中,以独特的民族精神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强大精神力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标识才能真正激活传统基因,焕发思想活力,获得其当代的和世界的意义与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