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校园诗人王安石石雕
王安石(1021年12月19日 -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抚州临川(今江西省抚州市)人 。中国北宋时期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改革家。 庆历二年(1042年),王安石进士及第。历任扬州签判、鄞县知县、舒州通判等职,政绩显著。熙宁二年(1069年),被宋神宗升为参知政事,次年拜相,主持变法。因守旧派反对,熙宁七年(1074年)罢相。一年后,被神宗再次起用,旋即又罢相,退居江宁。元祐元年(1086年),保守派得势,新法皆废,王安石郁然病逝于钟山,享年六十六岁。累赠为太傅、舒王,谥号“文”,世称王文公。
王安石潜心研究经学,著书立说,创“荆公新学”,促进宋代疑经变古学风的形成。在哲学上,他用“五行说”阐述宇宙生成,丰富和发展了中国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思想;其哲学命题“新故相除”,把中国古代辩证法推到一个新的高度。 在文学上,王安石具有突出成就。其散文简洁峻切,短小精悍,论点鲜明,逻辑严密,有很强的说服力,充分发挥了古文的实际功用,名列“唐宋八大家”;其诗“学杜得其瘦硬”,擅长于说理与修辞,晚年诗风含蓄深沉、深婉不迫,以丰神远韵的风格在北宋诗坛自成一家,世称“王荆公体”;其词写物咏怀吊古,意境空阔苍茫,形象淡远纯朴。有《临川集》等著作存世。
校园石雕的历史并不长久,因为雕塑行业的兴起和发展也就在近些年,并且因为以往人们对于读书的校园并不是非常的看重,所以中国的古时候是没有正规的校园石雕的,而校园石雕的发展是来自国外的大学,不论是牛津,剑桥,还是哈佛都有着自己的校园石雕文化,而中国的校园石雕也正是吸取和改进他们的校园石雕,从而形成了一套自己的独特校园石雕体来说现在的中国校园石雕文化还是处于非常初级的阶段,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校园石雕会慢慢的形成一种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学习自主性,并且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提升素质教育的水平来说,都是有着巨大的帮助的。
中国的校园石雕历史来自于清华,北大等这样一批最早开办的大学,很多从国外回来的人把国外吸取的雕塑文化慢慢的引入到国内来,特别是清华,当年有资金的支持,所以很多学校的建筑,装饰都引入的是国外比较流行的元素,所以最早的雕塑是从这一批留洋归来的人所带来的。当然还有一些外教,也发挥着他们的作用,为中国的校园石雕的发现做出了一些贡献和支持。校园石雕在现代中国的发展并不顺利,主要是应试教育让很多人对于学校没有归属感,特别是小学,初中和高中,对于校园文化的需求并不高,相反,他们觉得校园石雕占据了学校很大的面积,实用性并不强,不如去建立一个操场,摆放一个运动器材来的更加实用。所以很多时候因为学校主管部门对于升学率,考试合格率等等的重视,导致忽视了很多我们最最需要的东西,比如文化传承,比如更深刻的文化理解,比如对学校的认同感,比如集体荣誉感,比如民族荣誉感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