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景区龙柱石雕
石雕龙柱上的龙是神灵瑞兽,它主要来自于人们幻想的神话传说,经过时间的演变后,有些乃与宗教思想结合,尤其是受到道教和佛教思想的影响,而使其转化为具有特殊之异能,进而受到人们的信仰及崇拜。在台湾庙宇的装饰中,神灵瑞兽占有相当之地位,它反映了民族文化中的信仰、幻想,及对于国泰民安世界之企望。台湾之庙宇传自华南,其装饰是色彩浓艳、雕饰华丽,尤其是龙柱之雕饰,更是装饰之重点。在台湾庙宇中,龙柱常是神祇身份地位之象征。所以,龙柱之雕饰,也代表了信徒对神明虔诚的表现。因此,龙柱形成了台湾庙宇建筑之一大特色。一柱一龙、一柱双龙:龙身环绕柱身一圈,龙尾在上,龙头在下,取其从天而降之气势,龙头上昂,龙爪握珠。
一柱一龙又可分:柱身纯雕龙形,其间最多配以白云。柱身础亦搭配了各种的水族图案、雕刻精巧,但艺术水平却较低落。台湾庙龙柱的发展,除了其形式由简朴而繁琐外;在运用上,也演变到毫无规制的泛滥。许多庙宇更以龙柱之多寡以取胜,而不考虑其空间的安排及视觉上审美的效果,徒为夸示炫耀之目的,丧失了龙柱在庙宇中之意义和价值。龙凤柱:即龙头在下,凤凰居上之构图,其间并穿插人物走兽等装饰,是日据时代后所流行的一种雕饰风格,如新竹城隍之正殿檐柱。石雕龙柱虽是庙宇中主要的石雕柱,还有其它的花鸟柱、蝙蝠柱、人物柱及楹联柱等亦有其特殊的意义。它们的形式,虽不像盘龙柱有明显的风格发展,但题材较为丰富,雕工精细,艺术美感强,丰富了主题。
石雕龙柱的意义和来历,明代陆容在《寂园杂中记》中记述的变异龙种有十四种之多,因中国传统习惯以九为最大的数字,故称龙生九子,其他民间常提到的石雕龙柱,其他神兽还有还有椒图、蚁蝮、金吾、蚌虎、警臀、鳌鱼,石雕龙龟等,石雕龙柱也就是盘龙柱,指蛰伏在地而未升天之龙。蟠龙形神兽就指那些由龙引伸出来的蹲伏在地上或潜人在水中的神兽。俗称;石雕龙柱,或盘龙柱。明清之际,民间有"龙生九子不成龙"的传说。这个传说的依据主要来自明代宰相李东阳著述的《怀麓堂集》。该书涉及龙的篇目中,把龙生的九个儿子说成是性格不同的神兽,这九个来自龙又不成龙的神兽分别是囚牛、腥毗、嘲风、蒲牢、狡貌、霸下、狡秆、负员、璃吻。其地位显然要比龙低下得多,故在古代的装饰上多出现在不甚显眼的地方。因性格殊异,各有所同,它们都没有升天,因此,是蟠龙形神兽的正宗。在这根木柱上,行人可以在上面刻写意见,因此它又叫“谤木”或“诽谤木”。“诽谤”一词在古代是议论是非的意思,就是现代的提意见,所以它又具有现代“意见箱”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