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晚霞红生肖猪雕塑
猪是一种脊椎动物、哺乳动物、家畜,也是古杂食类哺乳动物,主要分为家猪和野猪。当前人们认为猪是猪科动物的简称,猪依据品种的不同,体貌特征也各不相同;通常以耳大,头长,四肢短小,鼻直,身体肥壮,腰背窄为主要形体特征。毛发较粗硬,毛皮颜色通常为白色、粉色、黑色、棕色和花色。家猪是野猪被人类驯化后所形成的亚种,獠牙较野猪短,是人类所驯养的家畜之一,一般来说,家猪是指人类蓄养多供食用的猪种类型。在医学界,植入人体细胞的猪的心脏瓣膜已经用于患者治疗,猪的韧带肌腱移植也已经成熟,因此它们被认为是现阶段异种器官移植的最佳选择对象。
我国的动物考古研究表明,猪是中国新石器时代人工饲养的主要家畜之一。丹东后洼遗址曾出土了四件石雕猪,经考证,这些珍贵的艺术品距今已多年,成为中国最早的石雕猪的发祥地。石雕猪有野猪和家猪两种形象表现。其中野猪的是一件滑石雕野猪形象配饰,现在展出于辽宁省博物馆,这件石雕具备了野猪的特性,长嘴和向上翘起的獠牙,显得十分凶悍。专家认为,原始人类对动物有着敬畏和神秘的心理,甚至把某种动物作为人的保护神去崇拜。他们用动物形象作成佩戴物,以祈求狩猎成功,避邪、防病等。而家猪的雕塑是一个全身像,嘴端微翘,两眼有神,无耳,背部隆起,省略的四肢与身躯紧贴在一起,做直卧状,面部也失去了野猪的凶猛残暴,神态憨直动人,使作品充满了生气。由于野猪被人类成功地驯化为家猪,一改野猪的习性,在长相,性格上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还逐渐形成了发育快、繁殖力强的特点,因此成为经济价值极高的家畜。此后,猪逐渐被演变为财富的象征,并加以崇拜,有关猪的艺术品应运而生。从目前我国出土的新石器时期的陶塑猪的分布情况看,除了后洼遗址出土的两件外,在黑龙江省的安宁县,浙江省的余姚河姆渡,山东省的曲阜、胶县等地都有发现,但作为石雕猪,目前还没有发现早于后洼遗址的报道。可以说,丹东的后洼遗址,除了发现了中国第一件石雕龙,第一件石雕虎外,也是中国最早的石雕猪的发祥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