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千百年来流传的一个道德教育故事,这个故事告诉人们,凡事应该遵守公序良俗。这些都是年幼时就应该知道的道德常识。是中国古代东汉末文学家孔融的真实故事,教育人们凡事应该遵守公序良俗。《三字经》中“融四岁,能让梨”即出于此。孔融(153年-208年9月26日),字文举。鲁国(治今山东曲阜)人。东汉末年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家学渊源,是孔子的二十世孙,元城(今河北大名县)县令、泰山都尉孔宙之子。少有异才,勤奋好学,与平原陶丘洪、陈留边让并称俊秀。汉献帝即位后任北军中候、虎贲中郎将、北海相,时称孔北海。在任六年,修城邑,立学校,举贤才,表儒术,经刘备表荐兼领青州刺史。建安元年(196年),袁谭攻北海,孔融与其激战数月,最终败逃山东。不久,被朝廷征为将作大匠,迁少府,又任太中大夫。性好宾客,喜抨议时政,言辞激烈,后因触怒曹操而为其所杀。孔融能诗善文,曹丕称其文“扬(扬雄)、班(班固)俦也。”散文锋利简洁,代表作是《荐祢衡表》,其六言诗反映了汉末动乱的现实。原有文集已散佚,明人张溥辑有《孔北海集》。
中国迄今发现古老的人像雕塑,属新石器时代氏族公社繁盛阶段的遗物。原始社会人像雕塑对探讨社会发展进程、研究造型艺术与意识形态的历史,具有重要意义,所以历来深受人们的重视。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是历年来出土原始社会人像雕塑较多的地区。进入20世纪80年代之后,辽宁西部的红山文化遗址,也有引人注目的新发现。从作品质料来看,陶塑人像所占比重大,石雕与骨雕人像仅有少量出土。人物雕塑在中国具有悠久的历史,且并不因时代和社会及国家的更替而中断。人物雕塑借以反映社会生活、表达艺术家的审美感受、审美情感、审美理想的艺术。人物雕塑目前深受人们的和喜爱。由于中国人物雕塑起源于工艺美术,因此大部分人物雕塑作品具有很强的装饰性和实用性;注重人物面部刻画,并对塑像加彩,塑绘结合,互相补充,使得作品具有和绘画一样的美感和欣赏价值;注重以形传神,以凝练的人物雕塑语言,表现高度的意象美。人物雕塑是能显示一个社会文化气息的大众艺术品。人的形象大为丰富,数量增多,出现了武士、侍从、伎乐、舞人等各种不同社会地位的形象,在反映社会生活方面前进了一步,雕塑手法逐渐摆脱程式化,形象写实、生动。伯里克利为古典时代雅典人物雕塑发展给予了重要支持。伯里克利是雅典的政治家、将军,生活于在公元前500年至公元前429年。他有着有强有力的的演说风格,他对政治也是全身心的投入。他关心贫苦平民甚于贵族,还积极提倡文化艺术的发展,不遗余力地支持建造帕特农神庙。他说过:“我们没有忘记使疲劳的精神获得休息,我们的生活方式是优雅的。”把雅典建成全希腊的艺术和教育中心是他大的梦想。雅典卫城在希波战争中一度被敌侵占,破坏严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