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顺市爱国者陶行知铜雕

发布于: 访问:74人次

爱国者陶行知胸像铜雕

    陶行知(1891年10月18日-1946年7月25日),安徽省歙县人,中国人民教育家、思想家,伟大的民主主义战士,爱国者,中国人民救国会和中国民主同盟的主要领导人之一,景星学社社员。1908年十七岁时他考入了杭州广济医学堂。1915年入读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师从约翰·杜威、攻读教育学博士。 1917年秋回国,先后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国立东南大学教授、教务主任等职。1926年起发表了《中华教育改进社改造全国乡村教育宣言》。1929年圣约翰大学授予他荣誉科学博士学位,表彰他为中国教育改造事业作出的贡献。1931年主编《儿童科学丛书》,在上海先后创办“山海工学团”“报童工学团”“晨更工学团”“流浪儿工学团”等。933年,他与厉麟似等来自政学两界的知名人士在上海发起成立中国教育学会。1935年,在中国共产党“八一宣言”的感召下积极投身抗日救亡运动。1945年当选中国民主同盟中央常委兼教育委员会主任委员。1946年7月25日上午,陶行知因长期劳累过度,不幸于上海逝世,享年55岁。

    每个国家都有其自身的文化信仰与特殊的历史背景,人物铜雕塑也是如此,它是以其雕塑的内容和形式展现出来。体现了其所在国家及所在环境的特征。展现不同的文化内涵,正如国家与国家之间的文化也存在着差异,但传统的古代人物雕塑又有什么区别呢?使其成为最为独特的,无可代替。随着时代的变化,每个时代都是不同的,都有着其历史性。独特的时代。在当今社会上,往往是现在的局面、文化、宗教、经济、追求、军事、信仰是无法分开的。在不同的世纪、不同的时代里,艺术的演变过程与现有的成就是不一样的。则传统的雕塑艺术史以自身那特有的艺术,演变出来,这样就展现出了在不同时代的风格与格调。不同的时代,铜雕塑也在慢慢的变化,把传统的雕塑塑造成另一个格局,但原本的雕塑技术不会改变,只是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变动,沿用传统的风格。

    人物铜铜雕是造型艺术的一种。又称雕刻,是雕、刻、塑三种创制方法的总称。指用各种可塑材料(如石膏、树脂、粘土等)或可雕、可刻的硬质材料,创造出具有一定空间的可视、可触的艺术形象,借以反映社会生活、表达艺术家的审美感受、审美情感、审美理想的艺术。人物铜雕中有现代人物铜雕也有古代人物铜雕,有西方人物铜铜雕也有东方人物铜雕,有革命家有烈士,有科学家有医学家,有领袖有将士,有思想家有教育学家等等。人物铜铜雕我们比较常见的有孔子铜像、老子铜像、李时珍铜像、华佗铜像等等。人物铜雕是最能显示一个社会文化气息的大众艺术品。人物铜铜雕按其雕刻的内容有:名人铜雕即以国内外各大名人为雕刻对象的铜雕,如毛主席、邓小平、爱因斯坦等。主要用作纪念性铜雕,作为人们对名人的一种仰望和追忆;古代人物铜雕,这一部分铜雕主要以古代人物为对象雕刻,一般用于城市景观铜雕之中,反映社会生活、表达某种积极向上的情感;西方人物铜雕,这部分铜雕主要为艺术性人物铜雕,一般用于艺术上的表现,表达艺术家的审美、情感和理想的艺术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