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一字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 [95-96] 、苏仙 [1-3] 、坡仙 [89] ,汉族,眉州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美食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
嘉祐二年(1057年),苏轼参加殿试中乙科 ,赐进士及第 ,一说赐进士出身 [93] 。嘉祐六年(1061年),应中制科入第三等,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宋神宗时曾在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元丰三年(1080年),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宋哲宗即位后任翰林学士、侍读学士、礼部尚书等职,并出知杭州、颍州、扬州、定州等地,晚年因新党执政被贬惠州、儋州。宋徽宗时获大赦北还,途中于常州病逝。宋高宗时追赠太师;宋孝宗时追谥“文忠”。
苏轼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 ;散文著述宏富,纵横恣肆,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善书法,为“宋四家”之一;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潇湘竹石图》《枯木怪石图》等。
铜雕文化的价值取向是跟着时代的进步在发展的。雕塑工艺品、艺术雕塑等等,都充分展示了中华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那么发展到今天,我们对于古代雕塑的价值又是怎么看的呢 青铜艺术是我国古代文化遗产中的一个主要部分,它与历史、冶金、文字、造型美术有着相当密切的联系。商、周铜质雕塑历来在国际上享有极高的荣誉。青铜是红铜和锡的合金,据史籍记载、商、周两代是古代铜质雕塑制作的黄金时期。中国最早的古代铜质雕塑诞生于公元前多年的甘肃省马家窑,马厂文化遗址曾出土那时期制作的铜刀。商、周时期,我国的冶金技术水平进步很快,古代铜质雕塑制作进入顶峰阶段。这时期出品的古代铜质雕塑,是世界青铜文化中最典型,最丰富的代表 早期的古代铜质雕塑种类很多,用途广泛,主要种类有兵器、炊器、酒器、食器、水器、乐器、铜镜、车马饰、带钩、度量器、动物造型等。西周社会还对古代铜质雕塑使用制定严格的等级。以礼器来说,就有“天子九鼎,诸侯七,大夫五,元士三”的规定。许多贵族视古代铜质雕塑为身份的象征,除身前大量享用,死后也把大量的古代铜质雕塑随葬。《吕氏春秋·节丧》曾记载:“国弥大,家弥富,葬弥厚,含珠鳞施。夫玩好、货宝、钟、鼎、壶、舆、衣、被、戈、剑,不可胜其数,诸养生之具无不从者。”此外,古代铜质雕塑的文字,对后世了解当时社会发展,重大事件、生活习俗,有着极其重要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