烤红薯,又称烤地瓜,是用地瓜烤制而成的食品,香甜味美。东北市镇过往行人较多的街上,常可以听到“地瓜乎哎”的吆喝声,民间称为“卖烤地瓜的”,冬天比较常见。红薯(学名:Ipomoea batatas),又名番薯、甘薯、山芋、返蜜地瓜、返蜜薯、红苕、线苕、白薯、金薯、甜薯、朱薯和枕薯等。旋花科一年生植物。块根为淀粉原料,可食用、酿酒或作饲料。全国广为栽培。
常见的多年生双子叶植物,草本,其蔓细长,茎匍匐地面。块根,无氧呼吸产生乳酸,皮色发白或发红,近年有黄皮品种,肉大多为黄白色,但也有紫色,可供人类食用,其茎叶及红薯本身亦可做畜类饲料,还可以制糖和酿酒、制作酒精,淀粉及淀粉类食品。蔓生草本,长2米以上,平卧地面斜上。具地下块根,块根纺锤形,外皮土黄色或紫红色。叶互生,宽卵形,3-5掌裂。聚伞花序腋生,花苞片小,钻形,萼片长圆形,不等长,花冠钟状,漏斗形,白色至紫红色。蒴果卵形或扁圆形,种子1-4。
人物铜雕在中国具有悠久的历史,且并不因时代和社会及国家的更迭而中断。春秋战国人物铜雕中国春秋战国人物铜雕开始出现,继商、西周之后进一步繁荣与发展。人物铜雕在西方国家历史也很悠久。从古希腊、罗马到中世纪、文艺复兴及17、18、19世纪,直到20世纪,几乎遍及各国的大小城市,成为城市建设及其文化的重要组成。在中国,虽然秦始皇下令收缴天下兵器,运至都城咸阳销毁,并铸成12个各重24万斤的大铜人,排列在阿房宫殿前,但并不似西方那样自觉将其作为城市的组成部分。在以后的漫长岁月中,也未出现类似西方的人物铜雕。直到20世纪上半叶才在一些经济、文化比较发达的城市,如上海、天津、成都、广州、重庆等地建立了一些真正意义上的人物铜雕。50年代特别是80年代以后,伴随着改革开放和经济、文化的发展,人物铜雕在许多大中小城市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其中不乏优秀之作。在人物铜雕创作十分活跃的情况下,80年代初成立了全国城市铜雕规划组和全国城市铜雕艺术委员会,负责全国城市铜雕的规划、筹备、协调及创作工作,从此中国的人物铜雕创作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人物铜雕在一定的程度上使城市活跃起来,因为矗立在各个城市的人物铜雕不仅是为美化环境而建立,它的存在还对现代城市的生存极具有意义。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和课本上可以看到曾经为我们幸福的现代生活做出的贡献和留下万古的文化遗产,这些曾对国家做出过贡献的名人,后世子孙为纪念他们曾留下的足迹,就用人物传记、书籍、绘画、铜雕等纪念他们。人物铜雕艺术就是以其独特的艺术形式,展现了不同时代的风貌与格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