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元培(1868年1月11日-1940年3月5日),字鹤卿,又字仲申、民友、孑民,乳名阿培,并曾化名蔡振、周子余,汉族,是素食主义者, 浙江绍兴府山阴县(今浙江绍兴)人,清光绪进士。 祖籍浙江诸暨。教育家、革命家、政治家。民主进步人士,国民党中央执委、中华民国国民政府委员兼监察院院长。中华民国首任教育总长。国民党四大元老之一。1917年至1927年任北京大学校长 ,革新北大,开“学术”与“自由”之风;1920年至1930年,蔡元培同时兼任中法大学校长。他早年参加反清朝帝制的斗争,民国初年主持制定了中国近代高等教育的第一个法令——《大学令》 。
北伐时期,国民政府奠都南京后,他主持教育行政委员会、筹设中华民国大学院及中央研究院,主导教育及学术体制改革。1928年至1940年专任中央研究院院长,贯彻对学术研究的主张。蔡元培数度赴德国和法国留学、考察,研究哲学、文学、美学、心理学和文化史,为他致力于改革封建教育奠定思想理论基础。1933年,蔡元培倡议创建南京博物院,并亲自兼任第一届理事会理事长。抗战爆发初期,蔡元培与厉麟似等上海文化界知名人士联合组织成立了上海文化界救亡协会,积极组织发动文化界人士及民众投入抗日救亡运动。 1940年3月5日在香港病逝。葬香港仔山巅华人公墓。
人物铜雕还有一定的人文性,人物铜雕本身就是以人为本的,因此人物铜雕的文化内涵还具有深厚的人文性。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历史文化背景,有着自己特有的经济体制,更有着自己独特的文化氛围,因此在不同的文化氛围下自然诞生的人物铜雕就不同了。校园是人们读书学习的地方,从幼儿园开始,小学中学到大学,校园是陪伴一个人成长的必经过程,当然也是一个人从懵懂状态到适合社会发展的人才的一条必经之路,在这个路上其实有很多元素夹杂在其中,有我们主动获得的书本信息,有老师课堂上孜孜不倦的口述教育,而一种特别重要的教育,人物铜雕的教育在人们心中的地位并不高,但是事实上,铜雕的教育是人们对于前辈的一种尊敬,也是对前人所做的伟大事件的一种内心的一种警醒和敬仰。这种教育其实是学校文化必不可少的内容。在《三味书屋》中有提到,大家在读书之前都要拜祭孔夫子,在50年代到90年代,很多的中学会把名人的雕像做成画像放在走廊的过道,甚至教室里面,这样激励了中国一代又一代的人有着不惧艰难的性格和有着非常崇高的理想,现代因为社会的发展,人们发现画像之类的作品对人的触动是有限的,更为生动的雕刻品无疑更有说服力和号召力,给人以更多的感动。所以人们也就慢慢的开始发展人物铜雕,从而不断有新的人物铜雕的产生,给人们带来不同的故事的同时,也让校园有了更多可观赏的文化工艺摆件,并且提升了整个学校的文化氛围和文化层次,这就是校园人物铜雕的意义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