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行知(1891年10月18日-1946年7月25日),安徽省歙县人,中国人民教育家、思想家,伟大的民主主义战士,爱国者,中国人民救国会和中国民主同盟的主要领导人之一。1908年十七岁时他考入了杭州广济医学堂。1915年入读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师从约翰·杜威、攻读教育学博士。 1917年秋回国,先后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国立东南大学教授、教务主任等职。1926年起发表了《中华教育改进社改造全国乡村教育宣言》。1929年圣约翰大学授予他荣誉科学博士学位,表彰他为中国教育改造事业作出的贡献。 1931年主编《儿童科学丛书》,在上海先后创办“山海工学团”“报童工学团”“晨更工学团”“流浪儿工学团”等。 1933年,他与厉麟似、杨亮功等来自政学两界的知名人士在上海发起成立中国教育学会。1935年,在中国共产党“八一宣言”的感召下积极投身抗日救亡运动。1945年当选中国民主同盟中央常委兼教育委员会主任委员。 1946年7月25日上午,陶行知因长期劳累过度,不幸于上海逝世,享年55岁。
人物铜雕在生活中无处不在,各个城市中还是各大城市中都有它的身影,不管是古代人物铜雕、还是现在人物铜雕、不管是西方还是东方都会存在各个城市当中。人物铜雕因人的细节勾划需要很高的铸造工艺,很能体现铸造企业的实力,而在我国,人物雕塑本身又是铜雕铸造中重要的一种,如何铸造人物雕塑,就显示出了一个铸造师的技艺水平。比如要进行铜关公的铸造,首先要做的就是对人物特征的准确把握,同一个人物,也有可能有着多种姿态,表情,这些都是必须要注意到的。不同形态的人物表情配合,衣着纹理,都应做到位,否则就会出笑话了。在把握人物特征的基础上,才可以经过雕刻师的雕刻把一件成功的人物铜雕雕刻出来。
人物雕塑在我们国家有很长时间的发展历史。在中国,春秋战国人物雕塑开始出现,继商、西周之后进一步繁荣与发展。铜雕的发展在中国漫长的历史岁月当中,也未出现类似西方的人物雕塑。直到20世纪上半叶才在一些经济、文化比较发达的城市,如上海、天津、成都、广州、重庆等地建立了一些真正意义上的人物雕塑。50年代特别是80年代以后,伴随着改革开放和经济、文化的发展,人物雕塑在许多大中小城市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其中不乏优秀之作。在人物雕塑创作十分活跃的情况下,80年代初成立了全国城市雕塑规划组和全国城市雕塑艺术委员会,负责全国城市雕塑的规划、筹备、协调及创作工作,现在人物铜雕的发展进入一个非常好的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