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思邈(541年—682年,存在争议,详见正文“年龄争议”目录),京兆华原(今陕西省铜川市耀州区)人,相传为楚大夫屈原的后人, 唐代医药学家、道士,被后人尊称为“药王”。 西魏大统七年(541年),孙思邈出生于一个贫穷农民的家庭 。他从小就聪明过人,长大后开始爱好道家老庄学说,隋开皇元年(581年),见国事多端,孙思邈隐居陕西终南山中,并渐渐获得了很高的声名。
孙思邈十分重视民间的医疗经验,不断积累走访,及时记录下来,终于完成了他的著作《千金要方》。唐朝建立后,孙思邈接受朝廷的邀请,与政府合作开展医学活动。唐高宗显庆四年(659年),完成了世界上第一部国家药典《唐新本草》。 唐高宗上元元年(674年),孙思邈年高有病,恳请返回故里。永淳元年(682年),与世长辞。
古代人物铜雕塑中国没有古代人物铜雕塑传统的结论并不否定中国古代雕塑营养对当今肖像创作的滋润。事实上不少雕塑家已经在肖像创作中做过吸取民族传统的精彩实践。可以断言,几千年的传统宝库曾经、正在并继续哺育中国雕塑(包括肖像雕塑)不断演绎。据有关资料显示:中国的真正意义上的肖像雕塑于本世纪从西方引进,五四新文化运动之风,顺便把肖像雕塑带入了我国。我国最早的一批留洋的老前辈在学成回国之后,陆续创作了各种各样的反映革命先驱,爱国志士,文化名人等肖像作品,拥抱了正在中国发生的反帝、反封建的进步文化运动,为民族解放的进步事业作出了贡献。中国肖像的真正高潮还是新中国成立以后至今的这五十年。二、三十年代留法、留日的人才班底,加上五十年代留苏的队伍,并结合中国的具体情况,共同构建了中国的写实主义体系。这样一个体系培养出的学生,完全适应了新中国的社会文化建设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