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中原地区使用称为耒耜的脚踏耕具。我国牛耕技术的使用,始于春秋战国时期。 是人类社会进入一定文明时代的一个标志。耕地就是把土一块一块地挨次掘起来,耕作的人需要掘一块,退一步。这种后退间歇的耕地方法,用力多而效果差。传说早在商代就用牛驾车,也有人根据甲骨文“犁”字初文的象形。通常的牛耕是两头或者三头牛来拉犁耕作。把绠绳拴好,牛套整理好,然后把牛套在一起,扎好肚带,再扯一根缰绳系在牛耳上,农夫通过扯拽缰绳来“指挥”控制牛的行进方向。农夫一手扶犁,一手执鞭、扯缰绳进行耕作。
春秋战国之交,中国进入了铁器时代,铁器农具的出现及牛耕技术使用。耕地就变为连续向前,用力少而效果好,这是耕作技术的一次重要改革。春秋战国时期牛耕开始于东方,商鞅变法后,秦国后来居上,也普遍使用牛耕。当时还开始用马耕田,商鞅为了重视农业,规定:“盗马者死,盗牛者加。”《盐铁论·散不足篇》中说:“古者”,人们用马代劳,行则拉车,“止则就犁”。汉人说的“古者”,当指战国和秦。近代考古发现,春秋晚期的古墓葬中已有铁犁等多种铁器出现。汉代时期的甘肃河西地区,使用牛耕技术已较为普遍。开始是单辕犁(驾二牛),后来又有双辕犁(驾一牛)。东汉时,耧播技术传入河西,使河西成为“富甲天下”的地方。建国后,家乡农村刚刚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农业机械还比较少,耕牛依然是农户的重要劳动力,牛耕还是非常普遍的。
铜雕雕塑是运用可塑性、可雕性的物质材料(如石、木、金属、石膏、树脂及粘土等),通过雕、刻、塑、铸、焊等手段制作的反映社会生活,表达审美理想的具有三维实体的造型艺术,铜雕雕塑是一种静态的、可视的、可触的三维实体,以主体的造型形象和空间形式反映现实,称之为铜雕的凝固的舞蹈和诗句。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观念的变化,铜雕在现代艺术中出现了反传统的四维、五维雕塑、动态铜雕雕塑以及软铜雕雕塑等。使人们改变了时空观念,突破传统的三维的静态的形式,向多维的时空心态方面进行探索。铜雕雕塑的种类很多,按所用制作的材料,可分为石雕、木雕、泥塑、陶塑、金属铜雕雕塑、玻璃钢雕塑等,在雕塑上施以粉彩叫彩雕或彩塑。其中,金属铜雕雕塑是用铜、铁、不锈钢等金属材料,经过铸造、锤打、拼焊等手法来雕塑作品,一般易制作大型永久性的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