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雕羊适用于小区,景区等地安置摆放。安置在小区中,小区雕塑不仅点缀了小区环境,它提供给人们一种开放的心境去和他一块儿观赏、使用的人进行交流;安置在景区中,与之相匹配从而改善景区的风格特征。 羊是与上古先人生活关系最为密切的动物食物,羊伴随中华民族步入文明,与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的发展有着很深的历史渊源,影响着我国文字、饮食、道德、礼仪、美学等文化的产生和发展。“五羊衔谷”的神话相传发生在我国开始进入文明社会不久,畜牧业已很发达的周朝。中华民族进入文明社会离不开物质基础,在我国首先是畜牧业发展,羊最早被驯化,从而解决了先民们饥饿和美餐问题。
羊,即祥也,比如一帆风顺、二龙腾飞、三羊开泰、四季平安、五福临门、六六大顺、七星高照、八方来财、九九同心、十全十美、百事亨通、千事吉祥、万事如意等,把羊与祥通用,大吉羊就是大吉祥的意思。用羊做装饰的图案中就有吉利、祥瑞的意义。 羊,在中国民俗中“吉祥”多被写作“吉羊”,羊儒雅温和,温柔多情,自古便为与中国先民朝夕相处,深受人们喜爱,我国古代的甲骨文中“美”字,即呈头顶大角之羊形,是美好的象征。明清时期,民间传说曾把青阳、红阳、白阳,分别代表过去、现在和将来。民间喜用的“三阳开泰”是一种吉祥语,它表示大地回春,万象更新的意义。也是兴旺发达,诸事顺遂的称颂,图案是以三只羊在温暖的阳光下吃草来象征。石雕羊就是根据羊的寓意来雕刻的,它的形态各异,个个形象逼真,给人们带来欢乐和祥和。
石羊造型同样是平嘴圆目,双弯角,四腿曲卧,体态较为丰满,形象写实。与唐代石羊相比,可以说北宋石羊与其它石雕一样,形象萎缩,缺乏生气,显得呆板无神。唐帝陵的规模远比宋陵宏大壮观,这反映了唐、宋两代国力的不同,特别是盛唐时期的石雕呈现饱满、雄强、刚劲向上的美感。但是仅从北宋石雕看,其形象生动,以写实手法雕刻,早期的整体呈现劲健浑朴,饱满壮实,带有生气,体现了一个时代的风格。例如宋永熙陵的石羊,还有狮子,其颈带项圈,并有铁链,威武雄壮带有野性,不服驯养,但到晚期却显得呆板无神。关中民俗博物院也收藏了明代石卧羊,呈卧状,挺胸昂首,长嘴双耳,双眼前视,大长卷曲角,兽体丰满,四腿曲卧于长方体台座上。还有大批清代石羊,造型基本雷同,均为四腿曲卧,头前伸,嘴呈尖状,双角曲卷较为硕大,形态更加写实,神态与气势却大大减弱了。
清代石羊,有的长嘴,双角后抿较直,有的长嘴双角卷曲,双目前视,还有的造型相似,雕刻简单。有的长嘴,小眼突目,大双角卷曲,双耳后抿,挺胸,尾宽大,四腿曲卧于长方形石板上,总体造型写实,形象静卧,雕刻简单,在大轮廓形中,主要表现头部与静卧的形。是按传统形象进行雕刻,没有用什么夸张的手法,力求表现出温驯、善良的神态。 以上介绍历代的石雕马、羊,从中可以看到雕刻艺术,古代遗留下来的石雕动物是丰富的,这是一批极为珍贵的文化宝藏和实物资料。汉代的石雕在造型上着重大体轮廓,突出主要部分,力求简练的结构,浑厚朴拙,有力而传神,正如《淮南子》所述“谨细微毛,留意于小,则失其大貌”。在形象上,从写实出发,着重精神动态性格的描写。唐代石雕不同于汉代古拙简括,也不同于南北朝幻想型动物为主动的风格,而是理想与现实统一的形象,具有饱满、生动、洗练、筋健的气质。宋元明清进一步向写实方面发展,趋向世俗化与程式化,缺乏生气,没有唐代勇猛雄伟的动态和不可一世的气魄,较唐代石雕逊色多了。同时看出石雕艺人具有丰富的生活经验,敏锐的观察生活的能力,高度的雕凿技艺准确生动的表现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