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书,又称说书、讲书,广东粤语等地区俗称讲古,古代称为说话,是一种古老的中国传统口头讲说表演艺术形式,在宋代开始流行。各地的说书人以自己的母语对人说着不同的故事,因此也是方言文化的一部分。清末民初时,评书的表演为一人坐于桌后表演,道具有折扇和醒木,服装为长衫;至20世纪中叶,多不再用桌椅及折扇、醒木等道具,而以站立说演,服装也较不固定。而在70年代末中国改革开放后,在电子媒体及推广普通话的冲击之下,一些方言的说书文化日渐式微,处于濒临消失的状态,但还仍然有其活力。
铜雕文化贯穿于我国整个文明史而形成自具特色,当时在政治、宗教、生活等领域已经的大量使用铜制品。宋朝出现了仿古铜雕制品,明清时期的铜雕制品进入了更多的领域。铜雕文化和中国铜文化的起源、发展有着密切联系。其造型多成威严粗犷、端庄沉稳之态,表现出坚实浑厚、富丽辉煌的质感。铜雕的纹饰主要为饕餮纹,或以动物头部造型,再以鸟、兽、虫、鱼部分形体组成抽象的图案来衬托铜雕造型。陈列性雕塑又称架上雕塑,由此可见尺寸一般不大。它也有室内、外之分,但它是以雕塑为主体充分表现作者自己的想法和感受、风格和个性,甚至是某种新理论、新想法的试验品。它的形式手法更是让人眼花缭乱,内容题材更为广泛,步行街铜雕,材质应用也更为现代化。但不管怎样它都给有才能的艺术家提供了创造性的空间,并保证了人类主要的艺术形式之一——雕塑,会有一个美好的未来。
民俗铜雕塑指的是民间文化,是指一个民族或一个社会群体在长期的生产实践和社会生活中逐渐形成并世代相传、较为稳定的文化事项,可以简单概括为民间流行的风尚、习俗。中国传统文化具有着博大精深、兼容并包的特点,具有着非常重要的社会价值。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标识,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皇冠上的明珠,是中国人思想和精神的内核与精髓,对中华民族和中华文化都带有根本性、基因性意义,体现着中华文明的高度和深度。应该说,在博大精深的优秀传统文化中,精准概括或提炼出这样的精神标识并不容易。但我们或许可以选择一些既活在当下为人熟知,又源自原典带有本元意义的范畴或命题,做一些初步的探讨,为进一步确立确定的精神标识提供一些启发。将传统文化教育与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结合起来,促进社会主义文化的大发展和大繁荣。中华民族一直都是一个自强不息的民族,一个有着强烈的民族自尊心、自豪感的民族,一个追求厚德载物精神的伟大民族,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神生生不息、薪火相传,让我们在传承中华民族力量的过程中,以独特的民族精神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强大精神力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标识才能真正激活传统基因,焕发思想活力,获得其当代的和世界的意义与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