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阳市校园诗人杜甫铜雕

发布于: 访问:72人次

唐代诗人杜甫铜雕

    铜雕文明的开展可传承很大一部分取决于相关职业的开展方法。艺术是一种比较崇高的境地,铜雕文明通过历代的沧桑,成为现代的中华民族的铜雕文明,对后一代的影响挺深远的,铜雕人物制作,铜工艺品的展现,就足足证明了年代的前进与开展。铜雕文明的价值取向是跟着年代的前进在开展的,定做铜雕人物,雕塑工艺品、艺术雕塑等等,都充沛展现了中华民族文明的博学多才。中国春秋战国人物雕塑开始出现,江西铜雕人物,继商、西周之后进一步繁荣与发展。人物雕塑在西方国家历史也很悠久。从古希腊、罗马到中世纪、文艺复兴及17、18、19世纪,直到20世纪,几乎遍及各国的大小城市,成为城市建设及其文化的重要组成。

在中国,虽然秦始皇下令收缴天下兵l器,运至都城咸阳销毁,并铸成12个各重24万斤的大铜人,排列在阿房宫殿前,但并不似西方那样自觉将其作为城市的组成部分。在以后的漫长岁月中,也未出现类似西方的人物雕塑。直到20世纪上半叶才在一些经济、文化比较发达的城市,如上海、天津、成都、广州、重庆等地建立了一些真正意义上的人物雕塑。50年代特别是80年代以后,伴随着改革开放和经济、文化的发展,人物雕塑在许多大中小城市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其中不乏优l秀之作。在人物雕塑创作十分活跃的情况下,80年代初成立了全国城市雕塑规划组和全国城市雕塑艺术委l员会,负责全国城市雕塑的规划、筹备、协调及创作工作,从此中国的人物雕塑创作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杜甫少年时代曾先后游历吴越和齐赵,其间曾赴洛阳应举不第。三十五岁以后,先在长安应试,落第;后来向皇帝献赋,向贵人投赠。官场不得志,目睹了唐朝上层社会的奢靡与社会危机。天宝十四载(755年),安史之乱爆发,潼关失守,杜甫先后辗转多地。乾元二年(759年)杜甫弃官入川,虽然躲避了战乱,生活相对安定,但仍然心系苍生,胸怀国事。杜甫创作了《登高》《春望》《北征》以及“三吏”、“三别”等名作。虽然杜甫是个现实主义诗人,但他也有狂放不羁的一面,从其名作《饮中八仙歌》不难看出杜甫的豪气干云。

    杜甫的思想核心是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杜甫虽然在世时名声并不显赫,但后来声名远播,对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杜甫共有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大多集于《杜工部集》。 大历五年(770年)冬,病逝,享年五十九岁。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