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授龙图阁直学士、河北都转运使,移知瀛、扬诸州,历权知开封府、权御史中丞、三司使等职。嘉祐六年(1061年),升任枢密副使。因曾任天章阁待制、龙图阁直学士,故世称“包待制”、“包龙图”。嘉祐七年(1062年),包拯逝世,年六十四。追赠礼部尚书,谥号“孝肃”,后世称其为“包孝肃”。有《包孝肃公奏议》传世。包拯廉洁公正、立朝刚毅、不附权贵、铁面无私、英明决断、敢于替百姓申不平,故有“包青天”及“包公”之名,京师有“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之语。后世将他奉为神明崇拜,认为他是奎星转世 ,由于民间传其黑面形象,亦被称为“包青天”。
中国古代流传或经史典籍中记载的神化了的人物,古代人物有盘古、伏羲、女娲、炎帝、黄帝、颛顼、帝喾、尧、舜、禹、嫦娥、姜子牙等神话形象栩栩如生,其美德和行迹在民间被广为传颂。但中国古代神话人物中也有另一类妖兽式的人物,当然是残害百姓。几千年来,中国古代神话的这种尚德精神影响着人们对历史人物的品评与现实人物的期望,决定着社会对人们进行教育的内容与目的,甚至也影响着20世纪以来中国现代文明的走向。
翻开中国上古神话,一个圣贤的世界扑面而来。尽管神话没有十分完整的情节,神话人物也没有系统的神系家谱,但它们却有着鲜明的东方文化特色,其中尤为显著的是它的尚德精神。这种尚德精神在与西方神话特别是希腊神话的比较时,显得更加突出。中国古代神话中的这种尚德精神,一方面源自于原始神话的内在特质,另一方面则是后代神话改造者们着墨最多的得意之笔。在西方神话尤其是希腊神话中,对神的褒贬标准多以智慧、力量为准则,而中国上古神话对神的褒贬则多以道德为准绳。这种思维方式深深地注入中国的文化心理之中。
在公园里、大街小巷中石雕人物是摆放*多的一种石雕,生活中都可以看到石雕人物,在我们的城市当中,很多地方都有它们的身影。它们是人类的精神产物,也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人物雕塑具有着非常深厚的文化内涵。首先让我们了解它的历史性的文化内涵,不同时期的人们具有不同的认识观与价值观,而这些*明显的表现就是在不同时期的人物雕塑上。不同时期的人物雕塑通过不同的造型和雕刻手法来表达人们对于自然的探索与认知,对于美好精神的向往与追求。石雕人物还有一定的人文性,人物雕塑本身就是以人为本的,因此人物雕塑的文化内涵还具有深厚的人文性。不同的**,不同的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历史文化背景,有着自己特有的经济体制,更有着自己独特的文化氛围,因此在不同的文化氛围下自然诞生的人物雕塑就不同了。以上这些都属于人物石雕的内涵。相信您对此有一定的了解了。石雕人物是雕塑中比较难处理的对象,而且雕塑具有很一段时间的发展历史,中国迄今为止发现*古老的人物雕塑是新石器时代氏族公社繁盛阶段的遗物,由此可见人物雕塑的发展史是多么悠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