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融让梨《三字经》中有“融四岁,能让梨”,指孔融小时候就知道把大个的梨给哥哥吃的故事,教育小孩要懂得遵守公序良俗。
中国千百年来流传的一个道德教育故事,这个故事告诉人们,凡事应该遵守公序良俗。这些都是年幼时就应该知道的道德常识。是中国古代东汉末文学家孔融的真实故事,孔融教育人们凡事应该遵守公序良俗。《三字经》中“融四岁,能让梨”即出于此。孔融能诗善文,曹丕称其文“扬(扬雄)、班(班固)俦也。”散文锋利简洁,代表作是《荐祢衡表》,其六言诗反映了汉末动乱的现实。原有文集已散佚,明人张溥辑有《孔北海集》。
孔融(153年-208年9月26日),字文举。鲁国(治今山东曲阜)人。东汉末年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家学渊源,是孔子的二十世孙,元城(今河北大名县)县令、泰山都尉孔宙之子。少有异才,勤奋好学,与平原陶丘洪、陈留边让并称俊秀。
在铜雕方面,有雕、刻、塑三种创造方法,那么人物铜雕也会有这方面的技术使用。人物铜雕在用铜质材料,利用雕、刻、塑创造出具有一定空间的美观艺术形象,在整个过程中,雕刻人员可能会加入自身的思想、感情,或是借用某个铜雕人物来反应社会现实,或是表达艺术家的审美感。对于人物铜雕的摆放地方,大都是广场等地方,具有很强的装饰性和实用性。不仅如此,注重人物面部刻画,并对塑像加彩,塑绘结合,互相补充,使得作品具有和绘画一样的美感和欣赏价值;注重以形传神,以凝练的人物铜雕语言,表现高度的意象美。人物铜雕是*能显示一个社会文化气息的大众艺术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