抱鼓石就像是其所背负的厚重外壳。另一种是以北京四合院宅门(正门或二门)为代表的样式,称之为"如意抱鼓石",也可分为三段:下部雕须弥座,座上盖有方形锦巾,中间为由两个横放的仿锥鼓与下部的方形锦巾组合成的如意形,上部为竖立着的圆鼓,一般鼓顶部还雕有卧狮。"如意抱鼓石"较为对称,整个造型浑然一体,也有只剩一个仿锥鼓与方巾组成半个如意形的依柱式抱鼓石。
石雕门墩是需要根据具体材质、规格尺寸、造型来计算的,但是这还不是全面影响石雕门墩的因素,还要考虑雕工、安装等其他风险等因素,所以如果要询价,一般建议消费者联系厂家提出具体要求,这样厂家才能进一步报价。仿古石雕门墩抱鼓石又叫门座、门台、门鼓,抱鼓石,是门枕石上突出于门外的一部分。门枕石叫“门当”,门框上方突出的一对木头门簪叫“户对”,它们一对在下,一对在上,便是“门当户对”的由来了。整个门枕石由一块整石雕刻而成,中间有一个槽用于支撑门框,门内部分有一海窝用于插入门纂,与固定在中槛上的连楹一起起到固定门轴,便于门的开关作用。
门墩在我国已经存在了上千年。门墩主要是坐落在门口的,古代的官员住的院落,通常门口都坐落着两个大门墩。门墩主要是石料做的,就是用石头雕刻出来的。石雕门墩的形象也有很多,大多都是象征着辟邪,福气,生财之类的寓意。石雕门墩大多都是雕刻狮子,麒麟居多。门墩的存在历史久远,现在还无法考证,不过在汉代的时候已经出现了门墩。门墩是我国文化的元素之一。门墩在古代庭院门口的作用就是守护好家宅,招财纳福的作用。由于门墩的制作原料都是石料,所以保存时间也较长,这也是门墩称为我国文化遗产的一个重要原因。石雕门墩是我国文化的遗产,我们在欣赏门墩的时候也应该保护好门墩,不能任意破坏它。门墩是雕刻出来的,要求雕刻门墩都要有纯熟的雕刻手艺,因为在古代,人们雕刻的门墩造型都很奇异。在现代,雕刻手艺的发展也越来越迅速,门墩的雕刻也更加的熟练。所以对于门墩形象的要求也要增高,不断创新门墩的雕刻形象,雕刻出更好的石雕门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