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拯(999年-1062年7月3日),字希仁,庐州合肥(今安徽合肥肥东)人,北宋名臣。天圣五年(1027年),包拯登进士第。累迁监察御史,曾建议练兵选将、充实边备。历任三司户部判官及京东、陕西、河北路转运使,后入朝担任三司户部副使,请求朝廷准许解盐通商买卖。知谏院时,多次论劾权贵。再授龙图阁直学士、河北都转运使,移知瀛、扬诸州,历权知开封府、权御史中丞、三司使等职。嘉祐六年(1061年),升任枢密副使。因曾任天章阁待制、龙图阁直学士,故世称“包待制”、“包龙图”。嘉祐七年(1062年),包拯逝世,年六十四。追赠礼部尚书,谥号“孝肃”,后世称其为“包孝肃”。有《包孝肃公奏议》传世。
古代包拯人物石雕是为了纪念历史上有杰出贡献和伟大事迹的英雄人物,也是现代社会精神文化的载体。影射了英雄人物的道德价值观和精神文明灵魂。古代人物石雕既是英雄人物的精神文明的延续及传播,又是当代社会人需要学习和敬仰的对象。古代人物石雕是进行道德教育、审美教育的好的素材之一。古代人物石雕对当代人的价值判断的影响,这其中传统的伦理道德和时代的主导思想又表现得十分突出。古代人物石雕作为一种精神载体,它具有文字属性,同样体现文以载道的精神。
每一座古代包拯人物石雕均蕴含有一定的道德追求,能对当代人产生巨大的道德潜化作用,激发人们对道德原则、道德规范在情绪上的认同,产生共鸣,同时对道德理想、道德建构产生向往之情。在这样的环境中,在这样的文化影响下,会自然而然地激励人们积极进取、勇于创新。古代包拯人物石雕在中国具有悠久的历史,且并不因时代和社会及国家的更替而中断。中国春秋战国人物石雕开始出现,继商、西周之后进一步繁荣与发展。包拯人物石雕在西方国家历史也很悠久。从古希腊、罗马到中世纪、文艺复兴乎遍及各国的大小城市,成为城市建设及其文化的重要组成。伴随着改革开放和经济、文化的发展,古代人物石雕在许多大中小城市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形式各异,并且广为流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