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是春秋时期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而编成的语录文集,成书于战国前期。全书共20篇492章,以语录体为主,叙事体为辅,较为集中地体现了孔子及儒家学派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作品多为语录,但辞约义富,有些语句、篇章形象生动,其主要特点是语言简练,浅近易懂,而用意深远,有一种雍容和顺、纡徐含蓄的风格,能在简单的对话和行动中展示人物形象。
《论语》是儒家经典之一,是一部以记言为主的语录体散文集,主要以语录和对话文体的形式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审美、道德伦理和功利等价值思想。《论语》内容涉及政治、教育、文学、哲学以及立身处世的道理等多方面。早在春秋后期孔子设坛讲学时期,其主体内容就已初始创成;孔子去世以后,他的弟子和再传弟子代代传授他的言论,并逐渐将这些口头记诵的语录言行记录下来,因此称为“论”;《论语》主要记载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因此称为“语”。清朝赵翼解释说:“语者,圣人之语言,论者,诸儒之讨论也。”其实,“论”又有纂的意思,所谓《论语》,是指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记载下来编纂成书。现存《论语》20篇,492章,其中记录孔子与弟子及时人谈论之语约444章,记孔门弟子相互谈论之语48章。
书籍是指装订成册的图书和文字,在狭义上的理解是带有文字和图像、纸张的集合。中国古代纸张推广前,书籍多用以火焙干的竹子编成。在中国原指典籍,图书包括书籍、画册、图片等出版物。书籍是用文字、图画和其他符号,在一定材料上记录各种知识,清楚地表达思想,并且制装成卷册的著作物,为传播各种知识和思想,积累人类文化的重要工具。随着历史的发展,它在书写方式、所使用的材料和装帧形式,以及形态方面,也在不断变化与变更。
校园石雕,有别于其它的石雕,它是运用抽象与象征、隐喻和悖论的表现手法,来突出思想审美、重视德育,或着重表现人类的智慧和对真善美永恒的追求的石雕,比起单纯用来观赏和装饰的石雕,它更具历史文化涵义。 校园石雕,积淀着历史、传统、文化和社会的价值,蕴含有巨大的潜在教育意义。通过解读它所蕴含的文化涵义,不仅使学生掌握一定群体的环境知觉,同时从石雕作品中领会特定文化的设计思想、态度、情感和价值观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它更像是一本书,一本没有字的书,但是学生们却可以从中领会出许多道理,影响着学生们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它也像一座灯塔,在黑夜中为学子们照亮前进的方向。
中国石雕在现代知识体系下的“点石成金” 从石头到雕塑:中国石雕在现代知识体系下的“点石成金” 详细内容从石头到雕塑:中国石雕在现代知识体系下的“点石成金”西洋艺术中的一词是相对于“应用艺术”()而产生,故西方视绘画、雕塑、建筑、音乐与诗歌为的五大门类,而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陶器、金属器具则被归为应用艺术。中国的传统词汇中原本并无与对应的用語,直到19世纪末,中国才从日本引入“美术”一词作为的翻译,该词汇在日本则产生于年明治政府准备参加维也纳万国博览会之际。 新专有名词的产生并不仅仅代表语言上的革新,也牵涉到中国艺术如何被归入现代知识架构之中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