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拯(999年-1062年7月3日),字希仁,庐州合肥(今安徽合肥肥东)人,北宋名臣。天圣五年(1027年),包拯登进士第。累迁监察御史,曾建议练兵选将、充实边备。历任三司户部判官及京东、陕西、河北路转运使,后入朝担任三司户部副使,请求朝廷准许解盐通商买卖。知谏院时,多次论劾权贵。再授龙图阁直学士、河北都转运使,移知瀛、扬诸州,历权知开封府、权御史中丞、三司使等职。嘉祐六年(1061年),升任枢密副使。因曾任天章阁待制、龙图阁直学士,故世称“包待制”、“包龙图”。嘉祐七年(1062年),包拯逝世,年六十四。追赠礼部尚书,谥号“孝肃”,后世称其为“包孝肃”。有《包孝肃公奏议》传世。
包拯生于宋真宗咸平二年(999年),于宋仁宗天圣五年(1027年)考中进士,被授任为大理评事,出任建昌县(今江西永修)知县。因父母年迈,包拯请求在合肥附近就职,遂改授和州(今安徽和县)监税,父母又不想让他离开,包拯就辞去官职,回家赡养父母。几年之后,他的父母相继去世,包拯在双亲的墓旁筑起草庐,直到守丧期满,还是徘徊犹豫、不忍离去,同乡父老多次前来劝慰勉励。直到景祐四年(1037年)包拯才赴京听选,获授天长(今属安徽)知县。
石雕人物和一些抽象的雕塑作品比起来,它的表现更加的直观和直白,使得人们能够根据石雕作品展示出要表达的内容,比如在对一些历史上的名人进行雕塑的时候,更多的是为了表达对历史人物的景仰,让人们对历史人物所表现出来的精神进行传承,而对一些佛像在进行雕刻的时候,人们更多的是希望自己能够家宅平安,好运连连,它表达了人们的一种期盼。石雕人物在进行雕塑的时候,采用新颖的手法,将人物的独特风格魅力展现了出来,在进行雕刻的时候,力求造型比较精美,在进行设计的时候,要求所设计的人物极具感染力,能够和周围的环境互相的融合在一起。我国的许多人物雕刻,更多的是为了歌功颂德,而在古代的时候,我国的一些王宫贵族在黄黑自己的权利的时候,是通过龙凤、石狮子等一些动物造型来展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