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盘水近代名人竺可桢铜雕

竺可桢(1890年3月7日—1974年2月7日),字藕舫,浙江省绍兴县东关镇人,中央研究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共产党党员,中国近代气象学家、地理学家、教育家,中国近代地理学和气象学的奠基者,浙江大学前校长。

2022年安装在:河北省 发布于: 访问:49人次

    竺可桢(1890年3月7日—1974年2月7日),字藕舫,浙江省绍兴县东关镇人,中央研究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共产党党员,中国近代气象学家、地理学家、教育家,中国近代地理学和气象学的奠基者,浙江大学前校长。1890年3月7日,竺可桢出生于浙江绍兴东关镇(今属浙江省绍兴市上虞区)一个小商人家庭。1909年竺可桢考入唐山路矿学堂(今西南交通大学)学习土木工程;1910年公费留美学习;1918年获得哈佛大学博士学位;1920年秋应聘南京高等师范学校;1929年起屡次被选任为中国气象学会会长;1934年参与创建中国地理学会;1936年4月担任浙江大学校长,历时13年;1949年担任中国地理学会理事长,同年11月中国科学院成立以后,竺可桢被任命为副院长、生物学地学部主任;1950年当选为中华全国自然科学专门学会联合会全国委员会委员、中华全国科学技术普及协会副主席;1955年选聘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兼任生物学地学部主任;1956年“综合考察工作委员会”正式成立,竺可桢担任委员会主任;1962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74年2月7日去世,享年84岁。 竺可桢是中国物候学的创始人,对中国气候的形成、特点、区划及变迁等,对地理学和自然科学史都有深刻的研究 。


    铜铜雕厂自古至今,人物铜雕就是一种精神文化的象征,不论是外国还是中国,大家都喜欢制作英雄人物的铜雕,或者是具备艺术性的人物铜雕,那么人物铜雕一般具有什么样的文化内涵呢?下面小编来给大家总结一下。1.历史性铜雕厂家古代人物铜雕不同时期的人物铜雕揭示着人类当时的宇宙观和人生观,蕴含这人类对生命极大的热情;文化对人物的铜雕的作用,既造成了中国唐至宋代以后人物铜雕的衰落也促成了西方铜雕随着文化改革而不断的演进。任何一个国家,都有其发展的自身规律。它的历史背景、经济发展、人口状况等方面决定了某特有的文化氛围。国家的文化氛围在某些程度上决定了其人物铜雕的基本状况。典型的例子便是美国首都纽约的自由女神像,她是美国独立纪念时法国送给美国的礼物。伫立于曼哈顿的自由女神像,不仅仅是美国独立的象征,更是美国国家的象征。女神手中握着的火炬与法典都是与美国文化、国情有着紧密联系的。人物铜雕的特点:人的形象大为丰富,数量增多,出现了武士、侍从、伎乐、舞人等各种不同社会地位的形象,在反映社会生活方面前进了一步,人物铜雕手法逐渐摆脱程式化,形象写实、生动;人物铜雕材料的使用更加广泛。青铜、金、银、铅、陶、玉、石、牙、骨、木等不同质材各尽其长,而且出现综合使用的趋向。各种材料的制造工艺也有新的发展,如青铜工艺分铸、焊接等技艺的发展,失蜡法的应用,错金银等镶嵌技艺的风行,使作品的制作竞求奇巧华美。因之,追求繁缛华美,成为这一时期主导的审美倾向,在青铜、玉和漆木的铜雕中尤为突出。此时期的铜雕尚未从工艺美术中脱出,所以仍然保留着很强的装饰性。人物铜雕主要有偶人和作为器物装饰的人形支架、器座及小型佩饰等。偶人又称相人、像人,以青铜、陶、木等不同材料做成,其中主要是俑。春秋后期俑在各地普遍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