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元培(1868年1月11日-1940年3月5日),字鹤卿,又字仲申、民友、孑民,乳名阿培,并曾化名蔡振、周子余,汉族,是素食主义者, 浙江绍兴府山阴县(今浙江绍兴)人,清光绪进士。 祖籍浙江诸暨。教育家、革命家、政治家。民主进步人士,国民党中央执委、中华民国国民政府委员兼监察院院长。中华民国首任教育总长。 国民党四大元老之一。1917年至1927年任北京大学校长 ,革新北大,开“学术”与“自由”之风;1920年至1930年,蔡元培同时兼任中法大学校长。他早年参加反清朝帝制的斗争,民国初年主持制定了中国近代高等教育的第一个法令——《大学令》 。
北伐时期,国民政府奠都南京后,他主持教育行政委员会、筹设中华民国大学院及中央研究院,主导教育及学术体制改革。1928年至1940年专任中央研究院院长,贯彻对学术研究的主张。蔡元培数度赴德国和法国留学、考察,研究哲学、文学、美学、心理学和文化史,为他致力于改革封建教育奠定思想理论基础。1933年,蔡元培倡议创建南京博物院,并亲自兼任第一届理事会理事长。抗战爆发初期,蔡元培与厉麟似等上海文化界知名人士联合组织成立了上海文化界救亡协会,积极组织发动文化界人士及民众投入抗日救亡运动。 1940年3月5日在香港病逝。葬香港仔山巅华人公墓。
铜雕的价值首先在于审美,一件铜雕作品的价值首先取决于是否能给人以美的享受。”通过对铜雕这一文化载体的理解和审美过程,可以让身处校园中的每一个人获得潜移默化的影响。不仅能培养学生的生活情趣及对真善美的感悟,增强校园的向心力和凝聚力,也可以使师生们从紧张的工作学习中得到放松和休息,营造良好的生活氛围。校园铜雕这一校园文化的缩影,以其丰富的艺术内涵和文化价值对校园文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是校园文化建设中不可忽视的一环,需要我们身处校园中的每一个人用心去解读和体会。校园铜雕,这种物化了的精神载体,它集中反映了学校这个特定群体的道德价值观和审美取向,是进行道德教育、审美教育的好的素材之一。校园铜雕作为一种精神载体,它具有文字属性,同样体现“文以载道”的精神。
每一座校园铜雕均蕴含有一定的道德追求,能对学生产生巨大的道德潜化作用,激发学生对道德原则、道德规范在情绪上的认同,产生共鸣,同时对道德理想、道德建构产生向往之情。在这样的环境中,在这样的文化影响下,会自然而然地激励学生积极进取、勇于创新。装饰性校园铜雕:装饰性校园铜雕是以装饰性形式创造或烘托所在环境主体气氛的铜雕,具有铜雕范畴的基本共性,但因其装饰性特质又与一般性的铜雕有所区别。作为一种文化现象,装饰性校园铜雕是由诸多因素构成的,直接体现人们的审美行为。其造型特点是趋于具象,强调主体对客体的感受,注重艺术规律和形式法则的运用和思想化的抒情,在校园中也较为常见,往往设置在休闲空间中以反映校园生活为主,例如学习、运动、交谈、遐思、娱乐和散步。此外,还包括一些具有趣味性和观赏性的铜雕小品,如动植物铜雕等。就现代艺术特性而言,完全理清或者截然划分是不妥当的,在此只对校园铜雕的内容作简要划分,以便说明。事实上,它们的内容之间存在一定程度的重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