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仲景(约公元150~154年—约公元215~219年),名机,字仲景,南阳涅阳县(今河南省邓州市穰东镇张寨村)人。东汉末年医学家,被后人尊称为“医圣”。张仲景广泛收集医方,写出了传世巨著《伤寒杂病论》。它确立的“辨证论治”原则,是中医临床的基本原则,是中医的灵魂所在。 在方剂学方面,《伤寒杂病论》也做出了巨大贡献,创造了很多剂型,记载了大量有效的方剂。其所确立的六经辨证的治疗原则,受到历代医学家的推崇。这是中国第一部从理论到实践、确立辨证论治法则的医学专著,是中国医学史上影响最大的著作之一,是后学者研习中医必备的经典著作,广泛受到医学生和临床大夫的重视。
人物石雕在中国具有悠久的历史,且并不因时代和社会及国家的更替而中断。中国春秋战国人物石雕开始出现,继商、西周之后进一步繁荣与发展。人物石雕在西方国家历史也很悠久。从古希腊、罗马到中世纪、文艺复兴及17、18、19世纪,直到20世纪,几乎遍及各国的大小城市,成为城市建设及其文化的重要组成。不同时期的人物石雕揭示着人类当时的宇宙观和人生观,蕴含这人类对生命极大的热情;文化对人物的石雕的作用,既造成了中国唐至宋代以后人物石雕的衰落也促成了西方石雕随着文化改革而不断的演进。同时每个时代都有其历史的,独特的时代特征。是和当时的经济,文化,宗教,军事,人民的追求分不开的。同时在不同的时代里,艺术的演变与成就也是不一样的。
石雕艺术就是以其独特的艺术形式,展现了不同时代的风貌与格调。石雕风格的演变与丰富同时也是时代演变的产物。而每个国家都有其自身的文化与历史背景,人物石雕则是以其石雕的内容和形式,体现了其所在国家及所在环境的特征。人物石雕类型虽然有很多,但其加工工序大致相同,一般分:石料选择、模型制作、坯料成型、制品成型、局部雕刻、抛光、清洗、制品组装验收和包装。而加工这些石雕制品,其传统的手工加工技法有以下四种:1、捏。就是打坯样,也是创作设计过程。有的雕件打坯前先画草图,有的先捏泥坯或石膏模型。2、镂。就是根据线条图形先挖掉内部无用的石料。3、剔。又称摘,就是按图形剔去外部多余的石料。4、雕。就是最后进行仔细的琢剁,使雕件成型。同时我国相继开发出了许多新型多功能的石雕加工机械,对推动我国石雕业的发展,改变传统手工作业,提高产品质量和档次,扩大出口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尚无统一的石雕产品国家标准,建议完整统一的质量标准体系,为规范和推动雕业的发展再立新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