牌坊是古代官方的称呼,老百姓俗称它为牌楼。作为中华文化的一个象征,牌坊的历史源远流长,在周朝的时候就已经存在了,《诗·陈风·衡门》:“衡门之下,可以栖迟。”《诗经》编成于春秋时代,大抵是周初至春秋中叶的作品,由此可以推断,“衡门”至迟在春秋中叶即已出现。衡门是以两根柱子架一根横梁的结构存在的,旧称“衡门”也就是现在所说的牌坊的老祖宗。其实牌坊与牌楼是有显著区别的,牌坊没有“楼”的构造,即没有斗拱和屋顶,而牌楼有屋顶,它有更大的烘托气氛。但是由于它们都是我国古代用于表彰、纪念、装饰、标识和导向的一种建筑物,而且又多建于宫苑、寺观、陵墓、祠堂、衙署和街道路口等地方,再加上长期以来老百姓对“坊”、“楼”的概念不清,所以到最后两者成为一个互通的称谓了。
石牌楼独特的建筑艺术文化是我国建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体现了我国古代在建筑方面的巨大成就和世代传承下来的优秀技艺。石牌楼是一种具有纪念意义的门洞式建筑,不论是从其设计还是建造工艺来看,石牌楼在设计之时就要充分的考虑到建筑石牌楼的意义、位置,所要纪念的对象。因此,石牌楼在设计的时候要坚持一定的原则并注意一些设计过程中遇到的一些问题。 首先,设计石牌楼最重要的一点原则就是要根据当地的风俗文化特色,突出当地的历史特点,把当地的历史风俗文化与石牌楼建筑的特点紧密联系,例如当地的地理区位特点、风俗民情的特色等。其次,在设计石牌楼的时候要全面的了解和掌握所蕴含的意义和内涵,突出当地的风格特色,石牌楼、石雕牌坊、作为一个建筑群的组成要素,就必须与周围建筑群的风格相融合,不要与周围建筑型形成一个布局合理、比例协调、望景生情,这一设计原则也是真正建好一座石牌楼因素之一。第三,在石牌楼设计的时候,设计者要根据石牌楼的风格、造型以及所要表达的情感进行石料的选择,像汉白玉这样的石料比较适合用在一些重要的场所。
石雕牌坊在中国传统建筑中,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标志性开敞式建筑,北方民间多称牌楼,石雕牌坊可以说是最常见的古典建筑。独立式牌坊的起源可追溯到汉唐里坊制度的坊门。汉代以后中国的城市布局逐渐形成一定的格局,在城中有里坊,里坊中有坊墙、坊门,犹如城中之城。据历史文献记载,当时里坊中如果出现好人好事,就在坊门上张贴通告,以示褒奖,由此坊门衍生出了新功能。为了延长保存时间,人们就用更加坚固的材料来建造坊门,上面雕刻褒奖事由,这就是今日石雕牌坊的雏形。后来里坊制度崩溃,坊门就失去了作为进出通道的作用,成为纯粹的装饰性建筑。其建筑形式也日益繁复精美,有斗拱飞檐,顶上还有铺瓦做成的悬山样式等,逐渐形成了现在所见的由基座、立柱、包柱石、额枋、字牌和檐顶六个部分组成的牌坊。牌坊的作用已不限于褒奖通告,大多数牌坊作用是立于宫殿、寺庙、陵墓等建筑群的前面,作为这组建筑的一个标志;或者为了纪念一件事或一个人,在当地建立牌楼,铭刻人名事迹以资纪念,其内容多为宣扬忠孝节义;我国古代一些店铺门面上会有装饰性牌坊,是店铺的脸面。
中国石雕工艺在唐宋时期就已经成熟,后来在石牌坊上广泛应用,留下了不少技艺精湛、精美绝伦的作品。石雕主要用于建筑构件,如檐楼、斗拱、柱、枋、榫头的雕刻外,作为装饰艺术手法有阴文线刻、平雕、浅浮雕、深浮雕、透雕、圆雕这六种手法。 石雕牌坊形式多样,各地区形成了不同的风格。徽州的石牌坊以其翼张的楼檐、玲珑的漏窗、堂皇的额枋、挺拔的柱干,给人以浑厚质朴的印象,选料一般采用茶色或青色的“茶园石”,雕刻精美绝伦,枋板上的“双狮戏球”、“鱼跃龙门”、“池水龙腾”、“双凤朝阳”等雕刻栩栩如生。黄山市歙县郑村镇的棠樾牌坊群共七座,明建三座,清建四座,高大挺拨、恢宏华丽,是明清时期建筑艺术的代表作。安徽绩溪瀛洲龙川奕世尚书坊,三间四柱五楼式,上面雕刻的文徵明的书法极具艺术价值。徽州殷家村尚书坊的额枋部位,上枋雕刻着凤穿牡丹,下枋是双狮滚绣球,一深一浅,显示了工匠的精湛技艺。山东曲阜的万古长春坊是中国著名的牌坊之一,这座牌坊建于明代,檐顶有吻兽,斗拱被简化,额枋、柱间部位都雕刻有龙戏珠纹样,云龙形态各异,栩栩如生;抱柱石上的石狮,脚踏绣球,形象威猛;立柱上雕刻的云龙高浮雕浑厚朴实,是曲阜现存最大、最精致的石牌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