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神兽,为鳞虫之长,是中华民族的象征之一。起源于远古部落的图腾崇拜,最早成形于甲骨文;相传龙能飞行,擅变化,会呼风唤雨等,与凤凰、麒麟等并列为祥瑞,在古代主要寓意皇权;关于龙的神话故事有画龙点睛、哪吒闹海、日月潭等。龙的传人这种说法最早出自近代闻一多的“图腾说”, 亚洲一些国家和民族亦有受中华龙文化影响。
最初的龙形象是甲骨文中的象形字,呈兽首蛇身之状,为大口曲体的爬行动物外形,头顶着一个表示刀状器的“辛”字符号。据《论衡》记载,龙的形象是马首蛇尾。《广雅》记载,有鳞的叫蛟龙,有翅膀的叫应龙,有角的叫虬龙,无角的叫螭龙。《本草纲目》则称“龙有九似”,即头似驼、角似鹿、眼似兔、耳似牛、项似蛇、腹似蜃、鳞似鲤、爪似鹰、掌似虎,且背有八十一鳞,口旁有须髯,颔下有明珠,喉下有逆鳞。
石雕制作中龙的画法石雕龙和我们经常雕刻的动物一样,可以分成头部、躯干部、四肢和尾部四大部分。头部雕刻是最能体现龙的特征的部位,也是四大部分中最为复杂的,它由角、耳、眉、眼、额、鼻、腮、水须、胡须、触须、发、舌、齿、撩牙、唇等部件组成。而这些部件又是由自然界禽兽中的特殊部件构成的,如鹿的角,牛的耳,狮的鼻,虎的嘴,马的碳(发)等。头部饱满而有变化,两眼炯炯放光,张口呲牙,触须飘动,霞发奋扬,威风凛凛,神采奕奕。样子虽然复杂,但只要掌握方法,是不难的。在画龙头时头部和石雕貔貅区别也不大。,先用直线确定龙头的各部分位置,如龙的鼻端至龙角的起点(即角根部)大致为龙的脸部,然后画好龙头的动向线,动向线一般从鼻端起始,从龙的两眼、两角中间穿过,鼻端和角根部的中间大致上是龙眼的位置。不过,也有一些龙角是直接从眼眉部的后边生出的。龙的双角、双眼、鼻翼、水须线都互相平行。自古画龙忌合嘴、闭眼、低头,(明代时期有的龙是合嘴的)因此,龙头在雕刻中大都昂起,嘴巴张开,作哑齿吐舌状。在画时应注意的是,不管龙的嘴巴张开有多大,其上下两嘴唇张开的弧度都应在同一个圆心上,嘴巴张得越大,其弧度也就越大。石雕龙和石雕麒麟与他们的头部区别不大。相传他们是龙的儿子。龙生九子、子子不同。龙的撩牙从嘴的根部生出,一般在两眼的延长线上,嘴角和龙腮大都作圆弧状。耳朵生长在嘴根的后面,呈牛耳的形状,和龙的眉毛并长。水须依附着鼻翼,触须紧贴在鼻翼的后面生出,向前或向后延伸,要流利挺健,一般呈S形弯曲。龙眼要突出,犹如金鱼的眼睛,也有画成虎眼的,要强调炯炯有神。鼻翼和狮鼻相似,象征其富贵荣华,也有画成牛鼻的。表现眼和鼻时,要注意注视的方向性和透视的比例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