狄仁杰(630年-700年),字怀英,并州晋阳(今山西省太原市)人。唐代政治家、武周时期的宰相。狄仁杰出身于太原狄氏 ,早年以明经及第,历任汴州判佐、并州法曹、大理寺丞、侍御史、度支郎中、宁州刺史、冬官侍郎、文昌右丞、豫州刺史、复州刺史、洛州司马等职,以不畏权贵著称。天授二年(691年)九月拜相,担任地官侍郎、同平章事,但仅四个月便被酷吏来俊臣诬陷谋反,夺职下狱,平反后贬彭泽县令。他在营州之乱时被起复,并于神功元年(697年)再次拜相,担任鸾台侍郎、同平章事,进拜纳言。后犯颜直谏,力劝武则天复立庐陵王李显为太子,使得唐朝社稷得以延续。 久视元年(700年),狄仁杰进拜内史,于同年九月病逝,追赠文昌右相,谥号文惠。唐朝复辟后,追赠司空、梁国公。
文艺复兴时期法国思想家蒙田说过:“世上最重要的事情就是认识自我”。对于现当代陶艺概念的界定历来有很多解释,我们可以说它是随着西方现代科技文明和西方现代艺术的发展而逐步确立起来的艺术方式;也可以说它是从实用价值追求中解放出来,单纯强调精神价值和审美价值的艺术方式。对于中国当代陶艺的界定,可以理解为西方的生活方式及教育模式的引入、现实主义教学体系的确立,以及传统民族文化精神的自觉——即东方精神境界和审美理想的追求与全球化背景下以西方现代文明为主导的文化潮流的相融合与交汇。在这种背景下,我们如何确立自己民族的文化品格和话语方式?如何确立自己民族的价值体系和评判标准?
陶瓷人物雕塑无论是古代还是近现代、当代都与当时的政治、经济、生活方式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当代政治及生活方式的改变,传统与当代文化的冲撞必然呈现观察人、表现人的不同的角度。我们很容易从当代活跃的陶艺家们的创作中寻找到既有传统情怀又具当代精神、既对当代生活关注、又有东方审美情境的作品——具象的陶瓷人物雕塑。具象并不是保守与落后的代名词,它是人类认识自我、剖析人类情感的重要方式。尤其在中国陶塑人物的创作有着极其复杂的历程,特别是在特定的年代,它也是中国雕塑艺术重要的方式。从某种意义上说,北魏佛教传入中国之前中国古代的雕塑史就是陶塑人物史。在今天,陶塑人物创作仍然是陶艺、雕塑、当代艺术的重要载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