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雕门墩是一种传承接地的古老文化艺术,是从古代的石器时期演变而来的,石雕门墩是古代大户人家用来摆放在门口两侧底部,起支撑门框和门轴的作用的构件。石雕门墩,又称门座、门台、门鼓,抱鼓石。具有鉴赏价值和收藏价值。时间越久远,其升值空间越大。 门墩是门楼中比较有特色的一个组成部件,门墩上通常雕刻一些中国传统的吉祥图案,因此是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石刻艺术品。托住门扇转轴的墩子。用木头或石头做成。大户人家的石雕门墩常常伸出门外,雕成狮子等各种形状。
须弥座是整个石雕门墩的基础,一般会刻有莲花的形状,上面通常有锦铺。抱鼓是一个竖立着的鼓,在鼓面和鼓的侧面通常雕刻有各种吉祥纹样,有福在眼前(蝠在眼钱),岁岁平安(穗穗瓶鹌),福禄寿(蝠鹿兽),麒麟卧松、犀牛望月、蝶入兰山,也有的做成五世同居(五个狮子)等图案。方箱式一立方体,四面都刻有不同的纹样。在抱鼓或箱体上面雕刻有兽吻或狮子。而整个门枕石由一块整石雕刻而成。 石雕门墩是四合院的重要组成部分。整体称门枕石,门外部分称为门墩,门枕石在中间有一个槽用于支撑门框,门内部分有一海窝用于插入门纂(门轴的下端),与固定在中槛上的连楹一起起到固定门轴,便于门的开关的作用。
门墩的形成可以说是在公园年以后,但在当时不叫做门墩,叫做门枕石。在当时有人想门枕石的外侧部分做的稍高一些,又有人在它的各个面上都雕上了装饰性的线条。有的人为了使门墩更加引人注目,把它做得更高些。后来,又在线条中刻上了图案,图案不断丰富。再后来,门枕石部分和门枕石向上延伸的部分界线逐渐分明,上部成了箱形,下部成了放箱子的台子。在后来形成了抱鼓型门墩,人们又想方设法美化台子有人把台子做成了水中荷叶形,不但造型很漂亮,而且"并蒂同心"代表着夫妻美满,很吉利,于是成为当时最流行的一种样式。其次,受欢迎的门墩是在祥云上雕出莲叶形,再在上边放鼓。到了北京的时候,形成了老北京的门墩,北京地区门墩的起源,应该与蓟州郡县的建制有关,最早的门墩如今当然很难见到了,而早期的门墩,仍可以寻出一些蛛丝马迹来。北京现存最早的门墩是中山公园社稷坛门前的一对石墩,有人说它是隋唐时期遗物。北京门墩的发展和辽中都、元大都的兴建也密不可分,而明清两代则是北京门墩的繁盛期。北京的门墩不但历史悠久,而且数量也很多,文化内涵丰富。从现存的门墩看,总量仍在万件以上。